九江县贤母园---陶然园
时间:2016-11-23 10:40:36    浏览:2351

走进陶然园,大家可能不知道“陶然”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带有双关的含义:“陶”代表陶母、陶侃、陶氏家族;“陶然”则代表了文化名人陶渊明的风范。爱酒、爱菊花的陶渊明,他的诗文总是让人陶醉;以致大家走近这里,似乎就闻到了酒的香味。

☆☆☆☆☆

走进序厅,大家就会明白一个事实,看到一句名言。

一个事实是:四大贤母中的陶母,教子有方,成就了东晋开国元勋陶侃;而陶侃的赫赫功勋,则促成了浔阳陶氏的兴旺;浔阳陶氏的兴旺,又促成了浔阳文化的兴旺,进而带动了江西文化的兴旺。

一句名言是陶侃说的话:“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大家把这句话记下来,作为座右铭,如何?要知道因为这句话,好多地方的书院都取名为“惜阴书院”。

☆☆☆☆☆

走进第一展区,我们看到了群星璀璨的陶氏名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为了不让“群星璀璨”变成“眼花缭乱”,就请让我按照他们的辈分,逐一给大家道来。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陶母湛氏和她的夫君——陶丹的画像。陶丹是三国吴国的扬武将军、太子舍人,封柴桑侯,居住浔阳,吴国灭亡不久就去世了,葬在浔阳的牛眠地。陶母湛氏以纺织谋生,悉心教育儿子,有截发延宾、封坛退鲊等事迹流传于世,被誉为中国传统“四大贤母”之一。

——请看陶母故事的四幅连环画。

耕织养家,劝子惜阴,这是陶母教导儿子珍惜光阴,勤奋好学;

封坛退鲊,教子以廉,这是陶母教导儿子不贪不腐,廉洁奉公;

截发延宾,助子成功,这是陶母引导儿子努力开拓人生的道路;

贤子养老,白鹤送终,辛劳一生的陶母,终于获得了圆满的结局,她安葬在浔阳的寻阳边,相传下葬时有白鹤飞来送葬,鹤问湖因此而得名。

——陶母之名,流芳百世,请看历代文人对她的评价:

“得古正之道,发人伦之本。”这是说陶母教子,方向正确,把握了道德的根本;

“常母之道,恩胜威,威不胜,而常子之性偏以骄。”要以陶母为榜样,不能对孩子一味宠爱。

“始之截发锉荐,以成子之名,既而返鲊严责,以砺子之节,桓公卒以大节殊勋,称晋名臣。”这是说陶母教子有方,为陶侃一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总之,教子有方,最重要的是教子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一生的事业。

——请看这个“陶侃离任荆江二州刺史时将官物交公”的场景。廉洁一生,这难道不是陶母教导的么?

接下来,我们看陶侃一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这里陈列了陶侃一生的五个经典故事。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少年儿童时期,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这种精神。

“寻阳葬母,入主荆州。”母亲去世之后,陶侃屡建功勋,升任荆州刺史。

“经营广州,不忘中原。”陶侃任职广州,关注民生,不忘中原。

“统领江荆,稳固西北。”安定天下,是时代赋予陶侃的重任。

“都督八州,封公拜将。”无人可比的荣华富贵,不值得骄傲;立地擎天的国家重担,的确义不容辞。而要承担这一重任,就要有忠贞于国家的仁义精神,经邦济世的真才实学。

“功勋卓著,寻阳立庙。”

陶侃在五胡乱华的危局中,力挽狂澜,中兴晋室,为保存华夏文化传承不绝作出了巨大贡献。咸和九年去世,葬于长沙。晋成帝追赠大司马,谥为桓公,并立祠祭祀。古代的九江府城及周边县份,多处建有祭祀他的桓公庙。离九江县城不远的龙溪古庙,也是其中的一处,现在还留下来石刻一方,收藏在九江市庐山区文物管理所。

——请看晋成帝追封陶侃的诏书。

——请看“龙溪古庙”的石刻。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浔阳陶氏家族”。

陶氏起源于陶唐氏也就是尧帝,历史久远。东晋以前,陶氏多以济阴、丹阳为郡望。自从陶母湛氏与陶侃居住寻阳、陶侃位极人臣、诞生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之后,浔阳陶氏便异军突起,成为陶氏最著名的郡望。

陶侃有17个儿子,有10人载入史册。他的后裔或居住长沙,或居住寻阳,有的从武,有的从文,从武者逐渐凋零,从文者因为有了陶渊明而举世闻名,并为九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请大家观看“陶氏家族全家福”多媒体,一睹他们的风采。

——接下来是这一幅是“与九江有关的陶氏后裔世系图”。其中陶渊明居住在九江县,他的大儿子陶俨成为九江县陶氏的始祖。

再往前走,大家就会看到陶氏家族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幅幅历史场景。

——请看庐山西林寺的照片。这是庐山北麓第一所寺庙,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写的就是西林寺。

再看“陶范舍宅,西林兴建。”陶范是陶侃的儿子,西林寺这里最早是他的家宅,他把家宅献给高僧慧永,建造了西林寺。

“太守陶敏,生子渊明。”陶敏是陶侃的孙子,陶茂的儿子,他娶孟嘉的第四女为妻,生养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太常陶夔,举荐陶潜。”陶夔是陶渊明的族叔,他举荐陶渊明担任彭泽令,这才有了《归去来兮辞》,才有了辞官归田的千古佳话。——请看长卷。

“伟哉渊明,千古诗人。”陶渊明,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诗人之一,他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现存诗篇120余首,散文辞赋10多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大多数创作于九江县。去世后,安葬于九江县的面阳山,九江县还建有纪念他的陶渊明纪念馆,就在贤母园附近。

——请看国画“陶渊明”,这是著名画家范曾创作的,深得渊明神韵。

“情系苍生,梦寄桃源。”

陶渊明热爱自然、追求和谐,胸怀“大济苍生”的志向,不断尝试、又不断失望,最终将他的理想寄托在千古名作《桃花源诗并记》里,从此“桃花源”便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现在国内外有几十个“桃花源”。

——请看陶渊明墓及陶渊明纪念馆的照片。

——请看东林寺的照片。东林寺是庐山最有名的佛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高僧慧远不仅是东林寺的开创者,也是佛教净土宗的开创者。相传陶侃镇守广州时,打渔人在海中看见神光,在神光闪烁处打捞出一尊阿育王像,陶侃把它送到武昌寒溪寺,后移送寻阳,过江时不慎沉入水中。慧远建造东林寺之后,往江边祈祷,佛像浮出水面,于是安放在东林寺。慧远与一百多个僧人、居士结白莲社,还极力争取陶渊明的支持。这一切都体现了浔阳陶氏与庐山佛教的深厚渊缘。

——请看书法作品《桃花源记》,作者是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珺。

——请看“寻阳古城老照片”,这个古城遗址,就在附近的八里湖边上。浔阳古城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也见证着陶氏家族在浔阳的绵延不绝,在全国各地的兴旺发达。

“陶潜后裔,寻阳传宗。”陶渊明的后裔世代居住在浔阳,并分迁到江西鄱阳、南昌、进贤、新建、宜丰等地,还有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至今已有两三百万人。

“陶潜曾孙,江州西曹。”梁朝的时候,安成康王萧秀担任江州刺史,听说前任刺史选拔陶渊明的曾孙做了一个小小的“里司”,就感叹地说:“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世!”当日就让他做了江州衙门里的“西曹”。

“骁卫将军,葬于石龙。”宋代陶鑑,官至骁卫将军,为陶渊明后裔,居住在寻阳,墓葬于石龙山,在今天九江县沙河的蓝桥。

☆☆☆☆☆

说不完的陶氏故事,看不完的陶家子孙。脚步匆匆,大家又来到了陶然园的第二展区。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江西文化如何在陶侃及其后代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时至今日,江西已经成为全国排名前五名之内的文化大省。

——请看东晋的江州行政区域图

“江州设立文化起航。”东晋以前,江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省份,江右文化也默默无闻。正因为陶母的教诲,成就了陶侃的盖世功勋,才奠定了东晋百余年的基业,也使江西的第一个独立的省级建制——江州得以确定下来。又因为陶氏舍宅建寺,庐山成为儒、释、道等各种文化交融的中心,加之陶渊明的横空出世,江西文化便从此扬帆起航,一日千里。

——请看这一幅“竹林七贤”图。主导中国文化的儒学思想,在两汉时期走向神秘化,到曹魏时,空谈老庄的玄学,又逐渐取代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然而就在这时,江州一带崇儒的风气浓厚,儒家文化在这里广泛传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经世致用的人才。

——请看这一幅图:“任职鄱阳,虞溥开创官学。”

西晋教育家虞溥,任鄱阳内史时,大修学校,广招学徒,招收学生多达七百余人,成为江西大规模兴办官学之始。

——再看这一幅图:“隐居豫章,范宣致力授学。”

东晋教育家范宣,反对不关心人间痛痒的玄学,隐居豫章,传经授业,学徒广众,时人称这一带有孔孟故乡的“齐鲁之风”。

——第三幅图是“范宁办学,大开江右文风。”

东晋经学家范宁,太元十一年任豫章太守,大兴学校,教授学生,史学家认为他创造了东晋儒学教育的最高峰。

三足鼎立的儒佛道,是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也是它们共同开辟了九江、江西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请看这一幅“寻阳三隐”图,再看“寻阳三隐,三教交融”的说明。

这三个人是刘遗民、陶渊明、周续之。他们厌弃污浊的官场,隐居在庐山脚下,结为好友,各自取得了很高的文化成就,推动了江州文化的发展。

“事释慧远,续之讲经该通。”

这一幅图和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周续之拜豫章太守范宁为师,精通《五经》、《五纬》,号称“颜子”。他又来到庐山,师从释慧远,与刘遗民、陶渊明为友。南朝宋建立,宋武帝刘裕专门请他到建康讲经,学生倾慕不已,认为他是博学多才、精通典籍的大师。

“弃官归隐,遗民糅合三教。”

精通三教理论的刘遗民,东晋末年弃柴桑令而不为,居住在西林寺旁,与慧远等一百二十三人建斋共结白莲社,撰写《发愿文》,力求把儒、释、道三家糅合在一起,并身体力行,受到众多士人的推崇。

——请看这一幅《虎溪三笑》图。这幅图刻于东林寺三笑堂旁,现已不存。画面上三个人是高僧慧远、隐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

东林寺前有一小溪,名曰虎溪,高僧慧远每次送客,都不跨越这道小溪,表示不踏入红尘半步。他还养了一只老虎守在溪边,一旦跨过小溪,老虎就会吼叫起来,发出警告。相传有一次,陶渊明和庐山简寂观道士陆静修来访,三个人谈得投机,临别时兴犹未尽,慧远不知不觉就送他们过了虎溪。突然间响起老虎的吼叫声,三个人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这个故事从唐朝就开始流传,是真是假,并不重要,而其中体现的“三教交融”思想,则值得人们深思。

☆☆☆☆☆

看完第一和第二展区,让我们回到陶然园开始的话题吧。陶侃,陶氏家族,江州文化,这一切的起点,都从陶母湛氏开始。想当年,陶母靠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将东晋名将陶侃抚养成人;到现在,我们享受着前人的文化成果,但也不能忘了陶母的辛勤劳苦。就让我们来到第三展区,观看古代的纺织机,从多媒体中了解纺织的过程,并让我们参与其中的体验吧!

☆☆☆☆☆

看完第三展区之后,大家是不是觉得读书很辛苦,但靠纺织供养读书人的母亲更辛苦呢?如果对这一点还有疑问,那就让我们走进第四展区,观看魏晋服饰展示,并且尝试按照多媒体的提示试穿衣服,拍摄照片。

我们看到的首先是魏晋南北朝的男子服装。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突骑帽。有点像现代的风帽。

——裤褶。一种裤管肥大的裤子。

——裲裆。相当于现代的马甲、背心或坎肩。

——半袖衫。一种短袖式的衣衫。

接下来是魏晋南北朝的妇女服装。

——裲裆。妇女穿的裲裆,往往加上彩绣和花纹,十分漂亮。

——深衣。一种直筒式的长衫。

——白练衫。以白绢制成的衬衫。

——帔子。类似后世的披肩。

——裙子。款式多样,富于变化。

宋代诗人张俞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辛劳的母亲们,织出了无数匹布,将人间妆点得五彩缤纷,但享受功名利禄的却不是她们。陶母只是有幸进入史册的少数贤母之一,想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

九江市心语心特殊教育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