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人们在-定的地域内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触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生产商贸丶消费习惯丶人生礼俗丶岁时节令丶民间信仰等,渗透到日常生活习惯丶道德丶观念丶思想丶心里特征丶思維方式等各个方面,简单-句话: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缔造,稳定之后,反过来又影响着每一个成员,人们自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发或自觉地遵从这一共同行为规则,从而促进它的进-步发展。
古老的风俗,是已逝去岁月的活化石。如果让时光倒流,或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会发现那一片星空,曾经是多么的辉煌,使人产生怀旧的情思。同时也不难发现,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顽强的连续性乃至惰性。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和进步,恶俗陋习多已摈弃,旧的风俗也在不断改革,新的时尚接踵而来。
九江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商贸名城。它地处长江中游的南岸,陆通五岭,势距三江,地理优势十分明显。长期与周边的中原文化丶巴蜀文化丶荆楚文化丶徽州文化丶吴越文化相互涣渗透,相互影响,因而产生了民俗同化,许多民俗现象与其他地方的民俗都能找出-些共同点出来。就中国的民俗而言,它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是收集的九江各地部分民俗图片,我们将在今后不断完善补充。
云 深 不 知 处,茶 从 雾 中 来。茶,是 一 门 功 夫。来 自 同 一 颗 茶 树 的 叶 子,可 以 调 制 出 千 变 万 化 的 香。一 片 茶 叶,落 入 水 中,改 变 了 水 的 味 道,它 经 过 水 与 火 的 历 练,与 我 们 相 遇。茶 庐 山 云 雾 茶 ✤庐 山 云 雾 茶 产 自 江 西 庐 山,得 名 于 庐 山 特 有 的 云 雾 现 象。庐 山 北 偎 长 江、东 拥 鄱 阳 湖,群 峰 挺 秀,林 木 茂 盛,泉 水 涌 流,雾 气 蒸 腾。“ 雾 芽 吸 尽 香 龙 脂,色......
传统中医药王万和,清代咸丰三年(1853)在九江开业行医,六代传承150余年。传统中医药王万和医术,涵盖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其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均有祖传秘方。尤其对男科疾病、弱精、死精及前列腺病,妇科疾病、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均有祖传秘方,疗效良好。《九江老字号》记载:“光绪四年(1878年)王万和在九江市开业……此后五年行医卖药,名声远传;疗效显著,深的病人赞誉。”《九江医药志》记载......
星子镌石技艺简介星子地处江西省北部,北倚庐山,南濒鄱阳湖,星子县城北部为庐山山南景区,约占庐山山体总面积的45%,地质岩层属于南康花岗岩群区。而中部丘陵带又蕴藏大量青石(页岩)矿,因有此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才使镌石工艺得以世代流传。星子镌石分布在星子县各景点及乡镇,包括碑刻和摩崖两部分。碑刻位于横塘镇的驼岭、吉山,(驼岭、吉山在去县公里,周围青石矿密集)华林乡的丫髻山,秀峰、万衫寺、白鹿......
修水哨子修水哨子,为修水地方传统风味小吃之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享有盛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修水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修水地方饮食文化的精华。做哨子、吃哨子,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修水人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宾朋聚会,修水哨子更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随着改革开放,修水哨子更作为思乡情结和团圆的象征根植于修水人的心中,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10年6月该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永修杨氏弹花技艺(第三批省级)弹花,又称弹棉、弹棉花、弹棉絮,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我国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此行业。弹花师傅俗称弹匠,弹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有木质弹弓(上面蹦着一根牛筋做的弦),木槌、铲头和磨盘等。据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记载,当时弹棉用的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杨氏弹花在城乡尤其是农村市场潜力很大,是人们冬季御寒保暖的必需品,......
九江桂花茶饼制作技艺浔阳史称江州,她南倚庐山,北濒长江,东望鄱湖,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赣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及其丰厚深邃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浔阳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数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手工技艺,九江桂花茶饼就是其中的佼佼......
修水中国贡砚制作技艺修水中国贡硕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纯手工制作,它有实用、欣赏、艺术、收藏价值,其制作繁琐,选料精细,造石料、画图、打坯、造型、精雕细刻,最后打磨、上腊或封油,工具之多,制作过程时间长,增添了传统色彩的厚重。追溯历史贡砚又名赭砚,产于江西修水。据《义宁洲志》记载:"紫石出武乡潭家埠紫石潭,石出水中者,良而坚,发墨,琢为砚,类端溪新岩石"。赭砚早在唐朝时期就以作坊问世......
圣仙娘,就是屈原之女纬英。相传,纬英常常为百姓遣除灾凶,治疗疾病,解救痛苦,因此,到宋朝时,被当时的名门望族、宝章阁大学士冷觉斋的先祖奉为家神。从冷觉斋算起,敬奉一圣仙娘的活动沿习至今已有920年历史。至元朝初,冷觉斋的长子冷正叔到湘阴任县尹,对屈原忧国忧民,抱沙沉江的爱国之情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出于对忠臣烈女高风亮节的仰慕,在修水老家始创了一圣仙娘花灯会,以造龙船、戏花灯的方式来荣耀祖神,......
彭泽板龙简介彭泽板龙,是当地民间一种别具特色的龙灯。关于彭泽板龙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板龙”从唐代江南民间龙灯“一龙九蛟”中演义而成,盛行于清朝、民国时期,为彭泽县民间一种团拜新春的传统习俗。人们借此方式,走亲访友,相互传递生产、生活信息。也有人说是因为唐代时彭泽遭受的旱涝灾害非常多,当年百姓有“龙潭汲水”的习俗。所以,彭泽百姓对龙有着固有的图腾崇拜,以祈求丰收祈祷平安,彭泽板龙便......
湖口粑俗湖口粑在湖口民间,凡是逢年过节、生辰寿筵、定婚成亲、敬神拜佛、丧葬祭祖、做屋上梁、栽田割禾等活动,都会分别做不同种类的粑食,其习俗一直沿袭。简介湖口粑食的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糍粑、印粑、柳米粑、发粑、炒米粑、豆粑等六类共20多种。按口味分,有香甜的、爽口的、糍软的、鲜美的;按形状分,有圆的、扁的、方的、条状的;按颜色分,有红色芦粟(高梁)粑、黄色粟米(小米)粑、黑色荞麦、白色米发粑;按用场......
文化遗产名称: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所属地区: 江西·九江·庐山区遗产类别:民俗遗产级别: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为莲宗(净土宗)初祖慧远兴建。慧远大师集释、儒、道三家学养于一身,以东晋佛教领袖之资质,于东林寺启建白莲社,感召当时之缁素精英123人,专修念佛三昧,矢志求生安养净土,往生时瑞相昭著,有力地推动了净土宗在中土的弘扬。东林寺......
江州义门陈文化 江州义门,位于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唐开元十九年(731),其始祖陈旺开基建庄,至宋嘉祐七年(1063)奉旨分庄,合族同居332年,创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迹。德法兼治 创造辉煌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慎重追远,舜帝是陈姓血缘亲祖,陈胡公妫满是陈姓得姓始祖。随着历史的变迁,陈国、南陈朝等先后退出历史舞台,陈姓后裔大多散居大江南北膏腴之地,生息繁衍。胡公第六十二代孙宜......
都 昌 鼓 书都昌鼓书是一种江西省的汉族说唱艺术。泱泱鄱湖,娟娟丘陵,在这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都昌,有一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艺术——都昌鼓书。它从大宋走来,历千年而不夭,并繁衍出多种艺术形式,至今屡屡在省市艺术大赛中夺魁,有的载入国家艺术志书,成为一支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曲艺简介都昌鼓书的道具是一鼓一板,击鼓渲染气氛,打板点拍节奏。这种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清《都昌县志》载:“唐贞观二十一......
九江秧号(第三批省级)传统音乐--九江秧号是九江县西部新塘、涌泉一带,春插季节盛行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号子。它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号子,求得步调一致,而是为了振奋精神,活跃劳动气氛的歌唱,在清代就盛行此风。具今有百余年历史。九江秧号有十几个曲牌联缀而成,表现一整天的劳动程序和生活情趣。套路大致相同,曲名和音调略有差异,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九江秧号有“开秧门”、“牵号”(又称“落回响”)、“......
都昌打岔伞大1传统舞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岔伞是一种都昌特色的民间舞蹈,2010年6月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几百年来一直都在都昌大港和鸣山等地流行,唱的喜庆欢快的民间小调,跳着农民质朴的舞蹈动作,表达都昌人民都生活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据2003年《彭氏六修宗谱》首卷记载:“我彭氏由商迁赣以来,迄今已有九百六十一年矣”,彭氏二十一世殿元公的简介中,记有“子嗣承袭先人奇艺”......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瑞昌“秧号”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其中的一类,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特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入选瑞昌秧号29首。2010年6月瑞昌秧号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 瑞昌秧号分为“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两大类,按照时序而演唱不同秧号曲调,表现......
吴城位于九江市永修县。由于地处鄱阳湖畔,修河、赣江在此交汇注入鄱湖,旧时的吴城“商、艘趋之”古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享match有“洪都门户”之称。吴城历代排工,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兼收并蓄,又满口乡音入调,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排工号子“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清朝时期,每年从吴城输出的木材达百万立方米,排工达千人,谓“见排不见水,见船不见湖”。湘、鄂、赣三省木材在吴城集散,排工们则......
彭泽小姑与彭郎传说江西彭泽县大江中的大小孤山附近江侧的澎浪矶,宋代民间将"孤"讹作"姑",将"澎浪"讹作"彭郎",于是便有彭郎为小姑婿的传说,云" 彭郎者,小姑壻也"。后遂以此相传。2009年3月列入九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姑与彭郎传说》属彭泽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鄱阳湖。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载曰:“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
都昌老爷庙简介都昌老爷庙位于多宝乡龙头山首,与星子县隔湖相望。旧为龙王庙,建庙久远。该庙基以花岗石条堆砌7米高,右侧有阶梯曲折而上,庙群总面积为600多平方米,分主庙、龙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厅、厨房6部分,附属建筑分布主庙两侧。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主庙面积为300多平方米,高9米,面宽14.2米,进深26.8米,系穿斗与架梁式混合结构,共52个立柱。庙内由上中下三部分组......
德安八景德安八景传说最早起源于尧舜时期,由“蒲塘落雁”、“湴塘晓钟”、“阳居仙迹”、“义峰耸翠”、“钓台渔唱”、“南庄耕叟”、“金带河流”、“乌石清泉”等八个景点传说故事组成,其传奇的历史人物,独特浓郁的地方风物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江西赣北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为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01德安八景之一蒲塘落雁在德安县城城南半公里处有一水塘,名为落雁湖,......
“ 浔 阳 八 景 ” 传 说浔阳八景传说,是关于坐落于浔阳区八大景观的民间传说,这八大景观分别是浪井、能仁古寺、思贤桥、浔阳楼、烟水亭、琵琶亭、锁江楼、湓浦龙渊,这些传说,大多和当时著名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地理环境和自然风物有紧密的关系,如苏东坡醉书浔阳楼、李世民建寺等,主要是以民间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为人们喜闻乐道,历经千百年,成为历史的佐证!浔阳古城流传至今的八景传说版本各......
湖口豆豉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味美香幽、香而不腻,肉松皮酥,入口即化,久煮不烂,久储不霉”之独特风味著称于市。豆豉历史在湖口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丐娘携儿带女沿湖口县的湖滨村落乞讨,当地农民常以熟黑豆相济,丐娘的儿女久食生厌,便瞒娘倒入篓中,并采路旁黄荆柴枝叶遮盖。若干天后,篓内溢出醇香气味,试尝一点已经发霉的黑豆,味道竟酥而鲜甜,香而不腻。其后逢初一、十五......
武宁采茶戏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它产生于传统农事采茶之中,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相对完备、固定的体系。简介/武宁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又称“武宁茶戏”,是赣北一个独具风格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风格独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历史悠久,为群众喜闻乐见它产生于传统农事采茶之中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相对完备固定的体系。起源/武宁采茶戏武宁采茶戏以武宁为中心,广......
西大河戏 德安西河大戏 据考证,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1850年)。因德安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当地百姓称其为“西河大戏”。西河大戏在唱弹腔戏的基础上融汇了汉调、宜黄腔、昆腔、青阳腔的精华,加之收纳当地方言土语的民间小曲小调,其唱腔存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柔和的特点;武打中融合民间拳术技巧,使动作节奏美感强,表演简朴、生动,刚健、身韵大方、得体;人物念百一般为中洲韵,夹......
永修丫丫戏戏历史起源丫丫戏原本是为商人休闲娱乐而演唱,后来吸收地方戏曲的表演风格,逐渐脱离坐唱,搬上舞台。其最大特点是剧中的女性角色全用男童扮演,男童头扎两个丫环小髻,妖娥作态,独成一派,因而称之为丫丫戏。最初的表演形式为赣北板凳戏。以清唱为主,以锣鼓节奏配合,没有管弦伴奏,唱腔、念白均用本地方言,曲调悠扬悦耳,表情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原生态艺术风格。明清时期,一些外来......
瑞昌采茶戏,旧称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早在明代,瑞昌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春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热闹非凡。明末赣东茶灯戏传到赣北,与瑞昌灯彩相结合,便形成了瑞昌特色的茶灯戏。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外出,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便在赣北又与瑞昌茶灯戏揉合一起,从而形成了瑞昌采茶民间小戏,后称采......
星子金星砚制作技艺简介星子金星砚又称金星宋砚。是江西省九江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历史名砚。金星石主产地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宋村,自古以采石制砚为业。金星砚,石质坚丽,光如玉,刚中含柔,柔中寓刚,重实温润,不轻燥,金星璀灿,呵气成云。具有下墨快而细腻,蓄墨时间长而不涸,墨色鲜艳香久不散等三大特点。起源民间相传第一方砚出自晋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有星子青石砚记载.县文物管理所收......
全 丰花 灯全丰花灯位于赣鄂交界处的江西修水县全丰镇,是个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地势低缓的山区。在几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这个赣西北边陲重镇的山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全丰花灯就是这里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让人啧啧称奇。江西修水县全丰花灯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活动主要活动“全丰花灯活跃在偏乡僻壤、山高林密之处。每到传统节日的夜幕时分,花灯会不......
武宁打鼓歌是武宁县的传统曲艺。当地素有打鼓歌之乡的美誉,虽然该县各种民俗艺术异彩纷呈,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被称为武宁打鼓歌的民间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的武宁打鼓歌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极为少见的传统艺术瑰宝,在当地流传了两百多年。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武宁打鼓歌所属地区: 江西·九江·武宁县遗产类别:曲艺遗产级别:2008年6月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渊源武宁打鼓......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随着灵巧的手上下翻飞,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惊艳迭出,这便是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瑞昌剪纸艺术。瑞昌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瑞昌剪纸的风格。瑞昌剪纸既有南方的阴柔之丽,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阳刚之美,古朴豪放。选材上,剪纸题材十分广泛,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劳动生活场景应有尽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也是常见的题材。200......
瑞昌竹遍瑞昌竹编是江西九江瑞昌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距今有3300多年历史。瑞昌竹编工艺品以竹子为原材料,经手工制作而成。过去,瑞昌山民常以小山竹编织篾器出售。传统的竹编制品有簸箕、米筛、箩等。2008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历史源流瑞昌竹编用途广泛。传统的竹编制品有簸箕、米筛、晒筐、晒垫、竹囤、箩、床、凉席、斗笠、篼、鸭棚、播篼、竹水车、拖箩、桌、椅等,其......
“ 湖口 草龙 ”“湖口草龙,起源于隋唐时期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流行于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一带,是流泗镇三大民俗文化之一,湖口草龙外形独特、满身金黄、栩栩如生、较为出名。2005年9月,江西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和南昌市绳金塔庙会的展演中,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一等奖,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源流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千百年来,龙在炎黄子孙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尊贵地位。具有中国民间艺术......
西 河 戏1874年,以著名艺人周自秀为班头的“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成立,经过近150余年的磨炼创新,最终形成了一种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弹腔戏西河戏。历 史✤西河戏综合了歌舞、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行当原袭青阳腔旧例,融入了当地的一些艺术行当。传统行当为十大角: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表 演 程 式✤西河戏传统表演程式较为固定,颇具乡土气息。不同的角色出场,就......
德安潘公戏潘公戏简介:传统戏剧《德安潘公戏》是公元968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哦)的北宋乾德年间,从京都汴梁开封府到江州为官的潘氏三兄弟,带来了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这种歌舞杂剧,当地人也称为锣鼓潘太公戏,或叫潘太公游春。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十五,德安县吴山镇桂、胡、李、陶四大家族12个村庄都要举行花棚会,白天游春、祭祀,晚上演剧聚乐。晚上整场表演约需2个小时,演出9场节目,主要包括棚上......
九江山歌九江三声腔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县境城门、狮子、黄老门、马回岭、涌泉、新塘等地的民间歌谣,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音山歌”。九江山歌广泛流传于民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三声腔山歌历史九江山歌的传唱已有千余年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中“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诗句,反映了当时九江山歌流传的盛况。明代《九江府志》也载有“山歌本......
青 阳 腔 明代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记载:“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变为乐平、为徽、青阳。”周贻白先生认为:“1956年于湖口、都昌发现的青阳腔,使我们找到了戈阳腔的变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现在各地高腔剧种以及徽戏的形成,在研究上有重要意义。”(《中国戏曲发展史刚要》序)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自明代进入湖口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继承戈阳腔“一唱众和、......
九江俗语主要来源于群众的口头语言,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的口说言谈,不像成语、歇后语那样有确切而实在的理据或典源,而且大多数俗语是由群众性的流行开来的,或见情造句,或信口开合,或相沿成习,比较难以确指其起源和来历。九江俗语,是九江人熟识的通俗而诙谐的乡土语句。其语言结构.具有“多种多样.灵便自由”的特点,语句格式没有固定统一.句型有单句、复句之别。薹句俗语中有三字句、四、五、六、七、八字句.......
九江这个地方,不南不北,吴头楚尾,得名于众水汇聚之所,自古就是交通的咽喉,移民流转的历史也很悠久,在方言上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很多的线索。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方向是北方居民的不断南迁,各类方言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今天九江市区、九江县以及瑞昌大部讲的方言属于官话中的江淮官话黄孝片,属于北方方言,而其余的县市如湖口、武宁、都昌、修水、永修、德安、彭泽等地则都属于赣方言区。因为来自江北......
从节日的内容来看,九江的节日有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之分。农事节日:主要内容是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的节日。例如,四时标志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都是预报农事季节的。冬至预示着寒季到了极限,历经大小寒节、立春节至,农家开始了农事安排阶段;清明、谷雨进入大田耕作;小暑、大暑进入晚期耕种;立秋节完成耕种大田。......
清代及民国期间,九江城乡均尚土葬。人死后一般由丧家各自处理。处理办法大致是:外籍寄居的,死后尸体由该籍在浔设立的同乡会馆择 地集中安葬;本籍居民,多数在本氏族专用的祖坟山地安葬;少数民族则按该民族习俗择地安葬;寺庙僧侣由寺庙采取坐缸火化者,入塔安葬;浮尸路尸及孤寡贫困无自身安葬能力的,则备薄板弃置于义冢地或浮葬于荒郊。有的由红十字会、体仁堂、义渡局等社会慈善单位施棺收殓。在殡葬习俗方面......
九江人选择配偶的标准很多,或以门第、或以容貌、或以才德、或以卜相。其中门第观念在时人的择偶意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为自己或子女选择配偶时,门当户对观念是一种理想标准,反映出社会等级地位观念。贵族、富户等阶层多以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相近为缔结婚姻的条件。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百姓亦多与地位相同者通婚。旧时自然经济的封闭以及交通的落后,使得人们选择配偶的范围大多局限在狭小的地域圈之内,农业......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