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昌 鼓 书
都昌鼓书是一种江西省的汉族说唱艺术。泱泱鄱湖,娟娟丘陵,在这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都昌,有一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艺术——都昌鼓书。它从大宋走来,历千年而不夭,并繁衍出多种艺术形式,至今屡屡在省市艺术大赛中夺魁,有的载入国家艺术志书,成为一支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
曲艺简介
都昌鼓书的道具是一鼓一板,击鼓渲染气氛,打板点拍节奏。这种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清《都昌县志》载:“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8年)从祀”于大成
殿的有大批先贤先儒。在祭祀和佾舞图中,乐器有建鼓、大鼓、楹鼓、应鼓、巩鼓、编钟、特磬、笙、笏、篪、笛、瑟、琴、埙、排箫、搏拊等。可见,鼓在一千五
百年前已为都昌乐器之最。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都昌各处仍有制鼓者,且品种繁多,堪称鼓之乡。搏拊,空心木乐器,须置架上,由双手或单手击打演奏。大鼓
和搏拊只适应坐堂演唱,并伴以锣、钹、铙,却不适应行走、站立和表演。于是,艺人将大鼓改为小鼓,搏拊改为夹板(有二片、三片的),以便携带。演唱时右手
击鼓左手打板,需要时,夹板可当扇、当书、当枪、当朝锏等象征性道具使用。
都昌鼓书,俗称“唱传”,而唱传源于“讲传”,讲传始自“讲学”,讲学兴于宋。(宋真宗有言:“秦衰则经术道息,汉盛则学校兴行”。)史载:“都昌之学
建于唐咸通中,宋因之,建炎之后更,作者皆有记可考。”
演出形式
元明两代,安徽、湖北灾民纷纷逃至鱼米之乡的都昌,多以卖艺乞讨,将花鼓、道情带入都昌。这种以唱为主,以击为辅的艺术很快被都昌艺人吸收,并知悟以此为
业也可糊口也可行乐,于是,将花鼓词、道情曲演变成本土深有根基的“唱传”,即边击鼓边唱传。演变后的击鼓唱传因增加了音乐、道具艺术成分,很快盛及城乡
,迅即普及城乡,并有专设书场,同时诞生了鼓书职业艺人。据现存的袁老艺人回忆:师傅张花毛(晚清人)以鼓书为生,在徐埠书场坐场;张幼年在张岭学唱鼓书
时,其师傅说“打鼓唱传,唐朝就有”。 都昌鼓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东南道情腔,西北说书腔。至于何使东南倾道情,未考;而
西北重说书有据——宋诸书院多置西北,历来西北“讲传”盛于东南,故“讲”技流传于后而成“说书”,再进鼓书之“唱传”,一路承袭。两派之别在于:道情腔
委婉缠绵,坐唱为主,以曲调和音色之绵柔,叙事传情,勾人心魂,悲时催人泪下,欢时哄堂大笑,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说书腔刚烈,抑扬顿挫,站唱为主,
“三分唱,七分说”,表演性强,能塑造人物性格、语调,能模仿鸡鸣犬吠,能渲染车滚马啸、枪炮鸣的、雷电风雨、刀光剑影、厮杀惨烈的气氛,亦可描绘情意绵
绵、春江花月的美景,惟妙惟肖,引人入情入景,把“死书说活了” !
获得荣誉
近几年来,县文化部门对这一传统艺术不断进行挖掘、改造、发展,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一九八一年,艺技精湛的朱毛仔以创作书目《智取敌碉堡》和传统书目
《苦媳妇》,同师弟刘天保在“江西省曲艺会演”中双获创作表演一等奖;二00四年,县文化馆采渔鼓形式,以崭新亮丽的面貌艳登舞台,一书《银珠璀璨照水乡》
两摘全市会演金皇冠,并获七项嘉奖;二00六年,改编创作的《开拓进取江地人》获全省会演一等奖;移植书目获南京军区会演优秀表演奖;二00七年,改编
创作的《畅廉谣》在九江市文化遗产会演和系统会演中再评双第一。都昌已有六个书目入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成为中华民族永久性文化资源。
我们坚信,都昌鼓书必将以其厚重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作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得以重视、保护、发挥更大作用。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