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山歌
发布时间:2018-07-06 17:07:52    浏览:1966


九江山歌

九江三声腔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县境城门、狮子、黄老门、马回岭、涌泉、新塘等地的民间歌谣,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音山歌”。

九江山歌

广泛流传于民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180403090855.png


九江三声腔山歌历史

九江山歌的传唱已有千余年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中“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诗句,反映了当时九江山歌流传的盛况。明代《九江府志》也载有“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记了祖”的赞语。据九江县城门乡赵氏族谱记载:清咸丰年间,乡人赵华堂自幼喜唱山歌。其子赵通利,生于光绪27年,自幼得其父传授山歌,成为当地山歌王。赵通利之子赵万江生于1939年,从小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为山歌演唱佼佼者,现为九江三声腔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物。

九江山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多以劳动和生活感情为主要内容,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在纷呈的山歌中,“三声腔”是九江山歌中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它原生态歌曲无法比拟的。以“(1)2 5”五句三声宫调式为例,主音上方五级“5”,以“2”为杠杆,向下“51 1.2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252521 25––”上下连续跳跃,使歌腔静中有动,形成动力美感,推动旋律发展。平腔山歌《新打脚车四步头》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九江山歌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高腔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俗称“找窄音”“挣红脸”,感情奔放;平腔定调较低,句幅均称,刻画细腻,犹如二胡中的人工泛音,光泽明亮,娓婉动听,歌曲风趣处上下滑音,滚动别致,加上唱词的每一个字后几乎都有“来、嘞、呀、噫”之类的衬字,进一步渲染了乡土气息和田园色彩;低腔发音低微,常用来吟唱长篇故事,俗称“读歌本”。

九江山歌歌词多为排比七字句体,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在内容上,题材多为爱情故事,常以爽朗的语言体现人物开朗性格,复以灵巧的手法描述主人公的曲折情感,又以排比句式表达缠绵缱绻的爱恋,如“天上乌云涌起波,哪有山水不落河。哪有情哥不想姐,哪有情姐不恋哥,二人心事差不多”。九江山歌还有一种唱“白白口”的歌词,是农民嘴里的教科书:唱古人,学习历史文化;唱地名,懂得山川地理;唱节令,增进劳动知识。

2011年,九江山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典型的“草根艺术”,九江民歌是被广大民间社会所接受、认同的艺术典型之一。就像听到《新打脚车四步头》三音山歌,就知道到了九江县,听到《我们的山歌牛毛多》,就知道到了美丽的山水武宁一样,九江山歌作为地域标志性文化的民间艺术,已经与赣北大地的山山水水紧紧地连在一起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

九江市心语心特殊教育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