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戏
发布时间:2018-07-09 10:03:31    浏览:2918


永修丫丫戏


历史起源

丫丫戏原本是为商人休闲娱乐而演唱,后来吸收地方戏曲的表演风格,逐渐脱离坐唱,搬上舞台。其最大特点是剧中的女性角色全用男童扮演,男童头扎两个丫环小髻,妖娥作态,独成一派,因而称之为丫丫戏。最初的表演形式为赣北板凳戏。以清唱为主,以锣鼓节奏配合,没有管弦伴奏,唱腔、念白均用本地方言,曲调悠扬悦耳,表情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原生态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一些外来剧种相继流入。主要是采茶戏和京剧,尤以采茶戏在永修的影响最广,丫丫戏吸收了北调(武宁采茶戏)、南调(南昌采茶戏)、湖调(高安采茶戏)的精髓逐渐趋于成熟,唱腔也逐渐丰富,有平板、叹板、摇板、悲板、快板、还魂板、花腔等。行当有大王(大花)、小王(小花)、白须(老生)、青须(正生)、上首生(小生)、上首旦(青衣)、小姐(花旦)、丫环(小旦)和婆旦。丫丫戏原为坐唱,因此表演身段简单,仅有插花、对称、跪拜、奔跳等,道具也十分独特,自成一体。

清朝末民国初,丫丫戏已广为流传并形成相当规模,永修的立新、马口、虬津、艾城、江益、三角等地相继寿,都少不了搭台演唱丫丫戏,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热闹非凡,深受百姓喜爱。仿效,修河、潦河的源头及其两岸极为盛行,各地纷纷成立戏班,还随水运商船唱至我国东南各省,一时间,永修丫丫戏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民间十分活跃。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娶亲嫁女、添丁祝


传承现状


在永修民间,不仅剧团众多,演唱的剧目也极为丰富,丫丫戏正本戏有《绣鞋记》《百花亭》《方卿拜寿》《琵琶记》《大清官》《三宝记》《界石钟》《七层楼》等40余出;小戏有《桃花岭》《瞎子算命》《撇芥菜》《花子闹府》等20余出。

解放后,丫丫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重获新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县丫丫戏团多达40余个,民间演出每年不少于800余场。民间艺人们或父传子,或母传女,或师傅传徒弟,不用剧本,口传身授,使丫丫戏得以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批老艺人相继去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欣赏、传承民间戏曲的人越来越少,演戏的热情趋减。


为了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永修县政府将丫丫戏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抢救工作班子,制定计划,拨出专款,对濒临失传的丫丫戏进行抢救。还组织人员寻访老艺人,广泛收集丫丫戏的词、曲、谱等珍贵的资料,并把丫丫戏民间艺人吸收到乡镇文化站工作,鼓励他们带徒授艺。县文化部门还利用节假日、农闲时举办农民丫丫戏文化艺术节,既繁荣了农村文化,又扩大了丫丫戏的影响。


如今20多个农民业余剧团已成为永修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2010年编排的《七层楼》《黄婆井的传说》等剧目参加全省文艺汇演,荣获省第二届民间艺术农民小戏二等奖。由县采茶剧团编排的丫丫戏《打底功夫》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相约春天》文艺汇演,受到省文化厅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2010年,永修丫丫戏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

九江市心语心特殊教育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