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于2001年1月,是一座仿古牌坊式建筑。高9米、宽11米,4根花岗岩立柱,绿色琉璃瓦顶。高踞18级台阶之上,古朴典雅,气势雄伟。门额“石钟山”三字,乃郭沫若亲笔。背面门额镌刻“江湖锁钥”四个遒劲大字。门口一对饱经风雨沧桑的石狮,如今张开笑颜,喜迎八方来宾。 ...
塑造于2001年9月,背靠石林,俯瞰石钟山大门。石像高3米,乳白色仿汉白玉。基高1.5米,正面刻苏轼简介及其三次来湖口简况,左右侧和背面分别是苏轼月夜泛舟探访石钟、上观音阁和寻访“壶中九华石”浮雕。 ...
在忠烈祠西面,分上中下三幢,是清咸丰年间彭玉麟为超度慈母亡魂,请僧诵经敬佛而建。光绪九年(1903)重修,上幢为大雄宝殿,原有大佛,十八罗汉,海岛,均早毁。海岛于1980年修复,中幢为四合院天井,有石砌假山,石池,石案,三足石鼎等文物,下幢为戏台、僧房。...
于山南顶端入口处,紫云廊左。绀园,为僧寺的别称。佛国土色绀青,故名。始建于咸丰年间,供奉佛像,园前远可庐山秀色,近可览上石钟全景,傍晚,湖天夕照,彩照满天,湖光山色,瞬息万变,壮丽奇观,引人入胜。...
位于山巅西南面。形状象船,前临大江。匡庐烟雨,鄱湖波涛,一览无余。清咸丰年间知县岑莲乙建。一九七九年大修。原有彭玉麟额书“烟波无际”和杜锡硅额书“湖山一览”,1966年均被毁。厅前有矶头,巨石突出江面。抗战期间,日军将我无辜军民装入麻袋,由此抛入大江,郭沫若诗“日寇沉人岬”即指此。 ...
在昭忠祠东南,由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碑廊,前、中二院组成。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是彭玉麟读书,修养,待客之所。一九八二年重修,前院植枇杷,桂树各一株,右侧有石笋,中院植各种花卉,清香馥郁,碑廊有魏征、苏轼、黄庭坚、郑板桥、彭玉麟、贺寿慈等名人书画碑刻,琳琅满目。...
1993年建于楼外楼前百尺危崖之上。圆柱圆顶,体态轻盈,别具一格。在这里看大江西来,鄱湖南至,江湖交汇,江水浑,湖水清,长长一条水文线,蔚为奇观。亭柱上对联“江湖两色,石钟千年”乃钱伟长撰写。...
1984年为纪念大禹和李渤而建。《江西考古录》记载“禹开九河遇巨石,石钟山正其疏凿遗迹”。唐李渤访其遗踪,得双石扣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以为山以此得名。 (石钟亭) ...
建于石钟山最高处,也称“六十本梅花寄舫”、“卧雪吟香之馆”。俯瞰梅花厅,形状像一朵绽开的梅花。周围遍栽梅树,腊雪飘飘之时,白雪红梅,映衬高楼,景色十分壮观。彭玉麟联云:“长啸一声秋月白,寄怀千古远峰青。”并作《六十本梅花寄舫》七律一首。诗中有云:“流水小桥溶夜月,浮栏曲榭绕梅花。”彭玉麟还在这里卧吟梅花七绝一百首。 ...
为纪念苏轼而建,原址在临湖塔东南十二米处,早毁。1959年重建,移至山南绀园前,1972年重修,亭中立石碑,正面镌苏文忠公像及苏轼三来湖口说明,背面拓镌清书法家翁方纲手书苏轼《石钟山记》。 ...
在石钟山西北面,又名昭忠祠。此处原有太平军驻山抗清兵的营房堡垒。失败后,曾国藩、彭玉麟等奏请清廷旨谕,于咸丰八年(1858),在原基建立昭忠祠,奉祀楚军水师阵亡将士,曾、彭均有文纪其事,门联“祀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气壮山河”是彭玉麟撰并书。 ...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5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