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历代传世诗词探秘
发布时间:2016-03-09 22:54:27    浏览:2377

千娇百媚、风华绝世的庐山,此地绕千秋风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名传中外,这是诗人李白出蜀后的第二年,即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他第一次到庐山时写下的名篇。纵观庐山这座人文圣山,也是中国的诗山,历代文人雅士3500余人,留下了16000余首传世的诗词,既为千古文化名山增辉,也给这座名山留下了神秘、朦胧、让人兴寄遥深的色彩。

庐山缘何是我国田园诗的发源地,山水诗的重要策源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著名的《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千古名句让世人感慨万千。作品的写作应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田、即晋高帝义熙元年乙已(405年)以后创作。面对“留不住的官场,归不去的田园”,陶渊明“延目识

南岭”、“悠然见南山”,茅舍竹篱,田园牧歌,寄情山水,抚养泉石,成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由此走进了编年史。

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的谢灵运,一生好与山泽之游,他的山水诗清新自然,再现了大自然空灵、奇秀之美,语言富有色彩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一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中“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的名句,记载了他在庐山登高望远、怀古颂今、品山尝水的真实心境。

山水溶诗意,人物总关情。“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第一次登庐山就写下了名诗《五老峰》。他说:“予行天下,所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由此可见,庐山成为山水诗的重要策源地名不虚传。李白一生为庐山所作的诗篇有15篇之多。民间传说中,李白的死因,庐山人附会成酒醉后在“一山飞峙大江边”,去寻捞江心的明月而落水仙逝。多少年来,世界古代诗歌的绝品《望庐山瀑布》,在中国诗歌创作史上有划时代的作用。而今呢,中国、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均将这首诗编入了教材,净化了亿万凡夫俗子的心灵、启迪了伟人俊才的心境,启蒙了诗意的文明,也为诗化的庐山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奇、让人扑朔迷离的面纱。

历代文人雅士缘何如此钟情放歌庐山“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庐山这一名称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以上记载。“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净土宗,结白莲社,使庐山成为南方佛教活动中心。晋室南渡,随着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原农耕文化向南方大规模传播,九江成为其跳板,处于水陆要冲的庐山地位日益显现。唐宋时庐山佛宇多达360所,三大名寺(东林、西林、大林)、四大丛林(开先、万杉、归宗、栖贤寺)远近闻名。李渤在庐山白鹿洞创办庐山国学,后经朱熹修复并做大白鹿洞书院,由此形成了“宋学流行中国七百年”的大趋势。

“以佛养心,以道修身,以儒治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可贵的是,历代文人雅士都可在庐山寻觅到他们感兴趣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历经三千年的文化积淀,庐山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文化遗迹、寺庵道观、教堂别墅、山石瀑布、山林植被等景观怀抱着千秋风月,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之经典,其自然景观的“雄、奇、险、秀”和文化景观“多、大、久、深”让世人敬仰。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庐山诗》,道出了他对千古文化名山的无限眷恋。清朝乾隆帝的《白鹿洞诗》也凝聚了一代帝王对庐山的无尽情思:“李渤结庐后,绛帐开紫阳。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剖析危微旨,从容礼法场。祗今传鹿洞,几席有余香”。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在这里怀古思今,留下了“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不朽名句。

好一座丹崖翠壑、飞瀑流泉的庐山,让满怀情愁、旅愁的白居易数百次登临并留下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感慨。哦,庐山是历代文人雅士畅叙情怀、放飞心灵的圣山。

尽是匡庐佳绝处,不知何处合题诗。如今,中外游人尤喜拨开功史的烟云,穿过时光隧道,万里迢迢来庐山赴历代诗人的约会,寻觅历代诗人艰辛跋涉的足迹……

——《九江日报》2011.7.28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

九江市心语心特殊教育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