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化
发布时间:2016-02-09 21:54:52    浏览:2405

九江历代书院

九江是我国书院发祥地之一。唐代德安县义门陈崇“聚书干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创办了有讲有学的东佳书堂,是我国书院教育史上最早具备学田、教规、聚徒讲学的私办书院。唐穆宗长庆年间,江州刺史李渤于郡建立了景星书院。南唐开元四年(940)统治者“建学馆于白鹿洞,置田供给诸生”,以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为洞主,号日庐山国学,昔日李渤读书治学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古代九江最高的学府——白鹿洞书院。宋代熙宁四年(1071)南康军周敦颐又在市郊创濂溪书院,讲授理学,穷究义理。从此,九江从州至县创书院,教诸生,成为风尚,儒风绵绵,相继不绝,书院书堂,遍及城乡。例如,彭泽县有五柳书院,都昌县有陈澔创办的经归书院,修水县有黄氏芝台书院和樱桃书院等20余所。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始,到清光绪31年(1905年)止,干余年来,九江各地较有名气的书院有66所,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数,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数,证明九江乃文章节义之地,书院发达之邦。它不仅在九江教育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其教义和学规早巳传播到东、西两洋,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将九江历代书院择其影响较大的简介于后:

我国最早的书院——东佳书堂

东佳书堂的创办人陈崇,乃南朝陈文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唐末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于唐僖宗年间任江州刺史,与官府士绅交游甚广,深知要搞好修身齐家治国,只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便由家庭出资,创办两级学校,低校称“书屋”,高级称“书堂”。除建有专用校舍外,并置学田,作为固定的教育基金。为了保证这独特的私办学校能发展下去,陈崇复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亲自创立《陈门家法三十三条》,特别在8、9两条中专讲《书屋》和《书堂》之事。书屋设在住宅之西,书堂设在住宅区之左20里东佳山下之东佳庄,故称“东佳书堂”或“义门书院”。

东佳书堂对师生要求较高。弟姪子孙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有成就者应举。《义门陈氏,推广家法》中还规定:男司耕读,女司纺织。子孙于眷养时先当择师,稍长定从名师司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谈杂宇及学习滑词讼之事,以乖行谊心术。“东佳书堂起初收本族子弟入学,后来向外开放。好学有志者亦可进来,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获得皇上封赠。宋太宗至道三年(997)赐御书33卷,并书“真良家”三大字旌表其门。四方游学者,通过东佳书堂学习,不少人获得宦成名立,进士章谷即是东佳书堂学生。僧文莹《湘山野录》也载东佳书堂后来“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文德翼《求是堂集》载:宋初,东佳书堂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

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

自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合,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后李渤为江洲刺史,在此引流、植花、树木、创建台榭。从此,白鹿洞又成为一处名胜之地。

南唐开元年间(937-942)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自鹿洞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外书院第一”。

自宋至清的700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其鼎盛时期师生达千余人。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允许不同的学派在同一书院展开辨论。例如,朱熹曾请理学家陆九渊讲学,陆以“君子小人喻义利章”发论,由于陆讲得很好,听的生徒,有的流下了眼泪。朱熹认为陆的讲学“切中学者隐微深锢之病”,于是请陆整理讲稿,“书于策以谂同志”。这种质疑问难,互相辨论式的会讲制度一直延袭到后来。它既拓宽了生徒的视野,增强其学习兴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便于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晚清以来几经战火,书院建筑大多废圯,一片衰败景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庐山管理局分期分批修复了白鹿洞书院。1988年国务院公布白鹿洞书院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十余年建设,今日之白鹿洞书院形成了以孔圣殿为中心与明伦堂,文会.堂、御书阁、朱子祠、思贤台、状元桥、门楼、碑廊等众多的殿堂联成一片的古建筑群,与周围的山川环境融为一体。白鹿洞书院自然风光极为毓秀,现已成为文化旅游的佳境和学术思想研究的胜地。

周濂溪与濂溪书院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省道县)人他一生中曾在江西、两广等地当过30多年的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的山溪边筑室卜居,并以故乡濂溪命名自己的书屋为“濂溪书堂”,后发展为濂溪书院,是当时九江最高的讲授理学的民办学府之一,故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

宋神宗熙宁元年戍申(1068)周敦颐授广南东路转运判官。他打听到庐山南麓归南康军(今星子县)管辖,便请求朝廷任他为南康军。这年12月,他毅然辞去南康军的官职,携家前往庐山北麓莲花峰下,筑室濂溪之上,名曰濂溪书院,亦名爱莲书堂,开始他隐居读书,讲学授徒的生活。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他在吸取道,佛的一些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对思孟学派以道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作了重大的扩充和改铸,把思孟的学说进一步系统化、思辩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儒学情态,即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据吴宗慈《庐山志》记载:九江城内外筑濂溪书院有三,均继承了周敦颐的论理学说和思想品格。

一、距九江城南8里的濂溪港旧有濂溪书院,即当年周敦颐所筑濂溪书堂及先生祠、先生遗像、石华表等。书院一侧有莲池,面积五亩,有风光霁月亭、朱熹建,并题志,后毁。明代佥事王启更建濯缨、交翠、爱莲、光霁四亭,旧刻王守仁诗碑于其后,兵备道顾云程又重建厅堂于亭之左右,以课士。

二、明嘉靖间兵备道陈洪蒙等在城内丰储场建濂溪书院。书院内有濂溪祠、无极堂、像堂。左傍5重,右傍4重。后空衾长10丈,开凿莲池一方。清同治年间为兵丁借居后毁。

三、清乾隆50年,知府初之朴在世德坊新建濂溪书院。嘉庆5年巡道阿克当阿、10年巡道广惠、13年知府方体、22年知府朱木续修。咸丰四年毁。同治三年摄关蒙蔡公舟复建。咸丰年太平军破城遭毁。清末清政府在遗址建九江中学,即现今市一中。

景星书院与肄武书院

唐代江州刺吏李渤是一个热心办教育的官吏。他在江州任上,除了恢复白鹿洞的旧居以外,还在府城昔日讲学的地方重建了景星书院,与书院相邻的湖就取名景星湖。

肄武书院在江州府治东,九江卫门内东南隅,明嘉靖六年兵宪何葉以武弁子弟无教,特为此规制完备,命学官一人领其教习,为九江历史上第一座习武之书院。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

九江市心语心特殊教育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