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母文化
发布时间:2016-07-09 21:55:19    浏览:2596

岳飞之母——姚太夫人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曾在江州(今九江)生活多年,并且最终安葬于今九江县境内,岳母墓风景区也成为九江景点之一,这些都是九江的骄傲。

岳飞母亲姚太夫人虽出生于河南汤阴县,对岳飞从小鞠育训导,长到成人后又刺字励子“尽忠报国”传为千古美谈,也成就了的美名。据岳飞研究专家邓广铭考证,岳飞幼年丧父,岳飞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写到:“伏念臣孤贱之迹,幼失所怙,鞠育训导,皆自臣母。”汤阴沦陷后三年,岳飞派人潜入敌后,先后寻母一十八次,方将岳母接至军中,开始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长达六年之久的母亲随军之旅。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母随军宜兴;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随军迁居洪州(今江西南昌);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春随军迁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岳母也在此期间在九江及岳家市居住一段时间,后又随军鄂州。

九江是岳飞的第二故乡,宋史专家王曾瑜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中详细介绍了其中的缘由:“江州北枕大江,南傍庐山,波溯巴楚,浪下吴越,时称‘负江面山,形胜盘踞,三方阻水’,既是个景色如画的城市,又是屏障江南西路,‘颇难于攻取’的军事重镇。岳飞先后因攻讨李成和奉命驻守江州,便更加喜爱这个地方,决定将江州作为第二故乡”。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在暂无战事的情况下,携李夫人陪同岳母游历岳家市附近的庐山石门涧,秀丽的庐山风景深深地吸引了岳飞母子,也更加激起岳飞收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强烈愿望。岳母在这次游历中更是对庐山产生了难以名状近乎迷恋的情感,岳飞对此暗记心头,只望早日归守田园,与母亲一起在此安度晚年。

至今在岳家市遗址今赛阳镇当地流传着一段岳母植树的民间传说。岳母随军居住在岳家市期间,在岳飞远征之时,始终挂念前方战事。只要岳家军有捷报传来,便带领儿媳李氏等人栽种枫树、樟树以示纪念。枫谐音丰,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樟谐音障,希望岳飞多打胜仗,让大宋子民得到保障。并为枫树取名望子成龙树,希望岳飞打败金兵;为樟树取名为五子登科树,祈愿岳氏后人五子登科。至今在原岳家市遗址赛阳附近仍留有当时的2樟1枫。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三月二十六日岳母不幸疾终于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飞携子岳云“跣足扶柩”,宋高宗给银一千两、绢一千匹,赐葬江州,安葬于庐山株岭(今九江县沙河街西南2.5公里)的陈家垅村后侧。葬之日,“仪卫甚盛,观者填塞,山间若市。”此地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形似卧虎,名为“卧虎舔尾”。如今的岳母墓历经八百年的岁月沧桑,依旧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每年岳氏后裔都要来此敬仰朝拜长眠在此的一代贤母的英灵。

如今的岳母墓已不仅是岳氏后裔每年朝拜的圣地,而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依旧保留有岳飞当年在此筑庐守孝亲建的“叠翠亭”、“孝庐”等遗址。岳母墓历经岁月的变迁,战火的纷飞,几度修建,依然能够保留下来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二月,岳飞沉冤遇害,守墓族人弃田北逃,墓区一度无人守护。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岳飞冤案平反昭雪,飞妻李娃携子孙返回九江岳家市居住。自此,墓地又由裔孙守护祭祀。

八百年来岳母当年在岳飞背上刺下的“尽忠报国”四个字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响亮口号,激励了许多爱国志士为民族解放而勇往直前,杀身成仁。如今的岳母墓风景区以岳母墓为主体,建有岳母祠、仪门、祠前有石人石马、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跪姿像、附近有岳飞亲建的悼母叠翠亭、孝庐等。每年接待众多的海内外游客的岳母墓风景区已成为庐山风景区的一部分,是游客来九江必选的路线之一。

岳母是一位百世传诵的伟大母亲,她深明事理,教子有方。她教育子女既要有德、亦须有才:“忠臣必报国,报国必有艺”。她不仅把“尽忠报国”刻在了岳飞的背上,也把这四个字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上。美丽的九江山水,永远伴随着这位贤母;伟大的灵魂,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心里。青山有灵护贤母,绿水无瑕伴忠魂。

陶侃之母——湛氏

陶母湛氏(243-318),即田园诗祖陶渊明曾祖东晋开国元勋惜阴太尉陶侃之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一同被尊称为“四大贤母”。是四大贤母之中唯一有正史立传的一代贤母。《晋书·陶侃母湛氏》中记载的陶母“教子惜阴”、“截发延宾”、“送子三土”、“退鲊责子”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有:“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

陶母湛氏三国时期吴国人,16岁那年,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三国归晋后,家道没落,便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浔阳(今九江),不久陶丹便因病去世。陶母湛氏以纺织谋生,供年幼的陶侃读书,生活全部重担落在肩上。她日织麻、夜纺线,换回钱粮供儿子读书。自己则节衣缩食,常常是一边劳作,一边伴读,一年四季的夜半,都能见到这孤儿寡母的瓦屋透出油灯的光亮。陶母湛氏将劳作后将全部的精力倾注在陶侃身上。她认为,“课子不严,教子不紧,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教育陶侃“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务“使结交胜已”。

教子惜阴

湛氏小时候尽管只受过一点启蒙教育,但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老师教读《增广贤文》,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时光流逝就像她手中的梭一样、射出的箭一般快。使陶侃懂了借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

送子三土

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希望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俗称“河布”)。陶侃先是一怔,过了一会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母亲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

退鲊责子

陶侃在浔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想到她老人家还在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心里很不安。有一次,一个部下出差,要路过母亲居住的地方,陶侃便要他带一坛子咸鱼干送给母亲,让她尝尝浔阳的特产,以表孝心。

陶侃的部下见到陶母,说明了来意,陶母很高兴。可是,当她读完儿子的信,又问清了这坛咸鱼是公家的东西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她拿过笔墨,写了个“封”字,贴在坛口上,对来人说公家的东西不能收下,并且请陶侃的部下带回去交给了陶侃。她还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母退还鱼干的举动,教育和影响了陶侃的一生。

截发延宾

湛氏拉扯着小陶侃,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浔阳,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可是家中拿什么来招待客人。侃手足无措,范逵也显得尴尬。湛氏连忙热情招呼客人,要侃儿和客人聊天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食宿。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她趁客人们闲坐寒喧之际,毫不犹豫地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还有柴火、马料,在这冰天雪地里也难寻觅,湛氏便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马。范逵感叹道“有其母必有其子”,便向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领枞阳令。

归葬八里湖

历史上对于陶母湛氏的墓葬之处,有所争议。但查史籍便知葬在九江八里湖畔的牛眠山。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陶母湛氏病殁,终年75岁。陶侃病重时的《逊位表》中有:“臣父母旧葬,今在浔阳。”《清一统志》有:“陶侃墓,在德化县西白鹤乡。相传陶侃葬母于此,有异人化鹤而去。而鹤问湖以此而名。鹤问湖又名七里湖,即今天的八里湖。

清同治《九江府志》、《德化县志》均承载此说,“陶侃母墓,在县西五十里白鹤乡太和垅。侃择地葬母遇人云:前有牛眠地可葬。言毕化鹤而去。侃行一里余,果见牛眠于此,遂此葬之。”

清嘉庆年间有一叫谭昌槐的贡生曾探访过陶母墓的诗《雪霁鹤问湖泛舟访陶墓》:“断碣模糊雪半堆,牛眠长傍白云偎。终年古墓无人问,乘兴扁舟共客来。封鲊几曾盟白水,留客发尚委苍苔。剧读往事怀贤母,一路渔歌带月回。”

陶母湛氏自年轻时,“徙家庐江之寻阳”,到葬于八里湖,一生都在九江传播着“母贤文化”。母范懿德,百世流芳,无怪乎世人尊称千古贤母。陶母可以说是整个九江地区的文化的渊源,是她“教子惜阴”的典故,让后人懂得惜时如金的处世哲理;“送子三土”的典故,教后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人生价值观;“截发延宾”的典故,树立了自古以来“先人后己”的最朴素的人文思想,启迪无数的后人,成就了陶侃的丰功伟业;“封鲊责子”的典故树立九江人为官清廉,一心为民的最早的廉政教材,奠定了陶侃的历史地位,通过陶渊明的继承,隋唐的推崇,明清以及后来陈氏五杰的发扬光大,成就九江人的思想底蕴。与“精忠报国”的岳母一起,对于打造九江地区的“中华母亲园”,可谓意义重大。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4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

九江市心语心特殊教育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