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九江城区所在,古时称湓口城,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据考证,发源于瑞昌清湓山的龙开河,从这里出口流入长江,故名湓口。在当时湓口城虽小,但地处中流,形势险要,是内保朝庭、外援夏口,是控制西南的要冲,为历朝军事家们所青睐。隋文帝开皇10年,改浔阳为彭蠡县,大业初年,又改彭蠡为湓城县,县名虽几次更改,但城池未动,郡名及郡治驻地也未改变。
九江城区浔阳的“浔”字,唐代以前不从水,到了唐代才易“寻阳”为“浔阳”。究其原因,乃是与县治由江北移往江南,而沿用旧名又以示有别而演变。早在汉朝,湖北省黄梅县境内就设立了寻阳县,当时属庐江郡所辖。史料记载:“寻本水名,南流大江,汉因县名”。由此可见,寻阳县当年是在长江北岸,到公元106年,汉武帝南巡,“浮江,自浔阳出纵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由文而断当时浔阳已移至江南,所指名山可能是指庐山了。
公元291年,分割扬州和荆州的10个郡为江州,因水得名。那时的江州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两省,还有湖北省的一部分,州的治所开始设在豫章(今南昌),以后移往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304年分庐江郡浔阳县、武昌郡柴桑县,设置寻阳郡。据史料记载,江南的浔阳遂在鹤问寨(今赛城湖地界),此地东依玉兔山,西临鹤问湖,北边河道与长江相连,与湓口相距约15华里。浔阳县由江北迁入江南后,一直是郡的驻地,后来为江州治所。隋开皇间,因城池被江水淹没,浔阳县东迁至今日的九江城。
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九江郡改为江州,并将湓城复为浔阳县,州治于浔阳。南唐灭吴后,江州为南唐所辖,又改浔阳为德化县,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一直都沿用德化名称,只有元代改江州为江州路,明代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清代沿用九江府。南宋时曾一度作江南西路的治所,相当于省城。元末陈友谅还建立了农民政权“天完”,设九江城为都城。公元1914年全国废府,将九江府的德化县改为九江县,1927年设市政厅,次年改为市政府,1934年改设市政委员会,后又并市为县,至解放后市县分治。
九江南迁北徙,名称更换多次,这是当时的政治、军事需要。九江城到隋以后城池才固定下来。据记载,从隋到元,九江城几遭战祸,几事修葺,却不再有过唐代诗人笔下的盛景。元代,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九江这个军事要地进行了拉锯战,城垣遭到严重破坏。明朝以后,九江城有了新的建设和发展。永乐年间开始用砖砌城,后经多次增修。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谋夺帝位起兵南昌出鄱阳陷九江,城池多残毁,嘉靖年间又复修。这次修复城门由5个增为7个,即“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九华门、岳师门”。当时九江城的周长约12华里,到清朝末年,帝国主义敲开中国的大门,九江沦为通商口岸后,城区范围逐渐扩大。1917年南浔铁路通车后,城区又有了大的发展。1923年至1928年,城墙逐年拆除殆尽,现仅留下以城命名的“东门口”、“西门口”、“南门口”、“环城路”等地名。城区内大中路是最早的一条街道,湓浦路原系湓浦港,涨水季节与甘棠湖水相通。另一条街道是滨江路,西起龙开河口、东至龙王墩。
九江城区的市政建设在解放前也是寥寥无几,映庐电灯公司是最早的一座工厂,建于1918年,发电量很小,只能供电2300户。久兴纱厂是江西省内最早的一座纱厂,1920年至1925年只建成几间车间,1926年4月开始生产,至1949年也只有纱绽14000。九江的民族工业到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九江城有它的历史血泪,也有它的历史欢乐。无怪乎诗人会有“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的绝唱,这证明九江城确曾有过它的繁荣和骄傲。可以预见,九江在未来的现代化宏伟发展蓝图中,以其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铁路大动脉十字路口的重要地位而会建设得日益光彩夺目。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虹大道32号 电话:0792-8180870 传真:0792-8180870 邮编:332000 E-mail:jjswhly@163.com
Copyright © 2025 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10728号-2
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91号
工商网监